陳東琪。(東方IC) 分享 facebook 中國大陸經濟是否已經觸底,是否開始復蘇,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應該怎麼走?中共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首席專家、原副院長陳東琪認為不能過早樂觀。據財新網,陳東琪在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和浙江財經大學主辦的「2017中國經濟學家高端論壇」上表示,經濟復甦回升已經成為共識,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,下一步仍要堅持供給側改革,促進經濟在創新型經濟中持續復甦。他說,中國經濟復甦已經出現;不少指標顯示經濟已經復蘇,但是存在問題、基礎脆弱。從具體指標來看,首先要分析PMI(採購經理人指數)指標。陳東琪強調,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都向好,特別是製造業中13項指標通通復甦,最重要的是庫存下降;非製造業中的服務業和建築業表現較好。第二個先行指標是用電量。今年一季度以來,特別是3月份的用電量大幅增長,而且是較高的兩位數增長。第三是貨運量,公路、鐵路的貨運量都在增長,鐵路貨運量增速達兩位數,還帶動貨卡和皮卡貨運量的兩位數增長。第四看價格,近幾十個月的CPI(食品價格)同比上漲都在1%或2%以下,屬於低通脹的範疇,更重要的是,PPI(生產者物價指數)表現較好,比如鋼鐵的出廠價格已經連續七個月正增長。陳東琪認為,有兩個原因導致復甦出現,一個是內生的刺激因素,另一個是供給側改革。尤其是「三去一降一補」,使得去庫存的效果顯著,供給側改革使得價格開始回暖,原材料、上游產品的價格帶動了相關產品價格提升。這使企業家的預期信心恢復,大家根據流通領域、交易環節轉變了對未來形勢的判斷。在供給側改革的影響下,經濟開始復蘇,產生了內生的刺激效應。不過陳東琪強調,雖然復甦可以帶來更多財政收入、企業利潤,公司財報裡的營收指標也上去了,但是要對這次復甦的時間長短、復甦程度等等打一個問號。陳東琪表示,「我講的是實際GDP,復甦時間不會很長,復甦強度也很小,復甦的動力難以持續」。陳東琪。(東方IC) 分享 facebook

45AD1629DB9CAB85
arrow
arrow

    jackd0vqp25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